七八月份是西双版纳的雨季,雨后的雨林里各种野生菌争相破土而出。
热带雨林地区,阳光雨水充沛,生长的蘑菇种类众多。
尤其在雨季的时候,雨林穿越的时候总会看到许多色彩艳丽,各种形状的蘑菇。
下面和大家分享下我们的雨林穿越向导近期在勐远仙境里发现的蘑菇君!
毛杯菌
这个菌子可爱吧,像一口毛茸茸的小杯子,这是一种只有在热带地区才有可能见到的真菌。
▲毛杯菌
行走在热带雨林中,你一定会和肉杯菌科的大型真菌相遇,比如图中的毛缘毛杯菌,它们是热带地区的代表菌类之一。
▲毛杯菌
毛缘毛杯菌、盘菌科,这类大型真菌喜欢高温潮湿的环境,常常生长在低海拔阔叶林的腐木上。
▲毛杯菌
肉杯菌科有着杯状或盘状肉质的菌体,多数种类因含有红色素而呈现出橘红色,杯体边缘有白色细密的毛,这些毛状构造到底有什么用,科学界还没有明确的解答。
▲毛杯菌
虽然毛缘毛杯菌被称作大型真菌,但如果你想在热带雨林中寻找这种真菌,一定要睁大眼睛,这种真菌个体的直径只有2—3厘米。
▲毛杯菌
扫把菌
扫把菇被称为野生菌之花,又称珊瑚菌,是质地脆嫩、别具风味的食用菌,是我国野生食菌资源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
▲扫把菌
扫把菌中含有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酪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丝氨酸、谷氨酸、天门各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苏氨酸等15种氨基酸,其中有6种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可以用药,具有和胃、祛风、破血缓中等作用,对很多癌症的抑制率达到70%。
▲扫把菌
▲扫把菌
该菌长得就像家里扫地的扫帚,体形俊俏,色泽秀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碳水化合物和微量元素,扫把菌在世界范围也很有名气。
▲扫把菌
长裙竹荪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短裙竹荪、长裙竹荪、荆托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荪
▲竹荪
竹荪以其身形俊美动人而闻名,其鲜品形态犹如一个穿纱裙的姑娘,堪称“雪裙仙子”。
▲竹荪
它具有延长汤羹等食品存放时间、保持菜肴鲜味不腐不馊的奇特功能,一向被帝王列为御膳,现在则是国宴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山珍。
▲竹荪
毒蝇鹅膏菌
超级玛丽里吃完就能变大的蘑菇就是它,云南人最熟悉的吃蘑菇中毒产生的幻觉的歌,“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讲的也是它。
▲毒蝇鹅膏菌
它就是毒蝇鹅膏,它的长相估计很多人都非常眼熟,鲜红色至橘红色或黄色的菌盖,上面还长有许多白色的凸起,在童话故事、动画电影还有马里奥游戏中,我们经常能看见它的身影。
▲毒蝇鹅膏菌
毒蝇鹅膏是全球性的物种,原生于松树和落叶性的树林中,横跨北半球温带和极地气候的地区,以及温带高海拔地区,如兴都库什山、地中海地区和中美洲,它可以外生菌根的方式,与松树、云杉、杉木、桦树和西洋杉等多种树木形成共生关系。
▲毒蝇鹅膏菌
它含有蝇蕈醇、鹅膏蕈氨酸和毒蝇碱等致幻毒物,被人吃进去后,中毒症状的轻重,主要取决于摄食者的体重、毒蝇鹅膏的栖息地和摄取量的多寡等原因,而且表现出的症状也有所不同,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到头晕、精神错乱、视觉及听觉扭曲、出汗、脉搏减慢等都有可能。
▲毒蝇鹅膏菌
雨季已然来临!最适合探索雨林野生菌的时间欣然而至,是时候带着亲朋好友走一回西双版纳开启一场热带雨林探险之旅啦。
▲勐远仙境热带雨林穿越
勐远仙境热带雨林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蘑菇,大家可以过来和户外向导找一找雨林世界内的蘑菇都隐藏在哪里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