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一条新闻上了热搜,广西东兴一货船侧翻,榴莲漂浮海面,旁边的村民还有游客不顾劝阻,一哄而上,把榴莲都抢回去吃了。到这里还是社会新闻,大家不得不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图片来源:广西新闻但是很快事情急转直下,吃了抢回去的榴莲,人因食用捡来榴莲出现不适就医,这件事变成了公共卫生事件。为什么呢?是榴莲出了问题,还是报应来的太快?
当地疾控中心很快给出了答案
答案都不是!此次事件是由于一种细菌的作用。这个细菌的名字叫做副溶血性弧菌,这次就是它引起的群体性食物中毒。
图片来源:广西新闻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阴性弧状杆菌,属于弧菌属,弧菌属的细菌分布广泛,以水中最多,对人类致病的主要有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分别引起霍乱和食物中毒。[1]
比起霍乱弧菌的巨大威力,副溶血性弧菌稍稍逊色一点。
它「爱盐」,是一种嗜盐性细菌,在有食盐的条件下(食盐浓度为3%—3.5%)生长良好,故而得名。[2]需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中加入适量NaCl即能生长。NaCl最适浓度为35g/L,在无盐培养基中不生长。
它不耐热,不耐冷,不耐酸,对常用消毒剂抵抗力弱。生长所需pH为7.0~9.5,最适pH为7.7。该菌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
天时、地利、人和,所以这次能够造成如此大的危害!
第一气温适宜。广西温度最近都是高温天气,37摄氏度左右,副溶血性弧菌能够在5-44℃温度范围内生长,以30-35℃为最佳,正是最佳繁殖温度。
第二近海。这个细菌生长需要的食盐浓度是3%—3.5%,而g海水中氯化钠的含量是35g,也就是3.5%,刚刚好。
第三本菌存活能力强。在抹布和砧板上能生存1个月以上,海水中可存活47天。[3]而这船榴莲侧翻后在海水里面浸泡了足够的时间。
第四就是人和。榴莲是生吃不需要加热的水果,人们从海里捞出来,估计也没人放醋吃,所以没有经过杀菌。
掉入海水的榴莲像块海绵一样吸入近海海域里面丰富的副溶血性弧菌。然后被贪婪的人们吃入腹中,悲剧就这样发生了。
副溶血性弧菌感染会引起哪些危害?
进食含有该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图片来源:soogif
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一般表现为急发病,潜伏期2~24h,一般为10h发病。主要的症状为腹痛,优势腹痛在脐部附近剧烈。腹痛是本病的特点,多为阵发性绞痛,并有腹泻、恶心、呕吐、畏寒发热,大便似水样。便中混有黏液或脓血,部分病人有里急后重,重症患者因脱水,使皮肤干燥及血压下降造成休克。[4]
由于吐泻,患者常有失水现象,重度失水者可伴声哑和肌痉挛,个别病人血压下降,痉挛,面色苍白或发绀以至意识不清,若抢救不及时,呈虚脱状态,可能导致死亡。本病病程自1~6日不等,一般恢复较快。
副溶血性弧菌这么厉害,就没有防治措施么?
当然是有的,还是由于它的特性,它既然有最佳生长条件,那么破坏这些条件,它就束手无策了。
第一它耐盐却不耐酸。这个细菌适宜生长的pH为7.5-8.5,以pH7.7为最佳,在pH低于6的酸性条件下则生长不佳。所以我们用1%醋酸处理5分钟,或用稀释1倍的食醋处理1分钟均可将其杀灭。
第二它喜欢的温度是30-35℃,但怕高温。只要加热到56℃并持续5分钟,或90℃并持续1分钟,它就被杀死了。
另外这次事件也提醒我们吃海产品也要注意安全,毕竟这个细菌主要污染海产品,包括多种海洋鱼类、虾、蟹、贝类等,食用此类海产品成为此病主要传播途径。如果不多加注意食品安全,同样的问题一样会发生。而且刚刚过去的几次新冠病毒爆发也是与海鲜市场有关,海鲜等海产品成为细菌和病毒的温床和载体,海鲜的食品安全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