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酒精中毒是如何形成的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对酒精中毒者进行调查时发现,酒精中毒的形成均有一个发展过程:青少年时期,在家人的影响下,先是少量、偶尔饮酒,以后品味到在饮酒后有一种特别的舒服感,就逐渐增加饮酒的次数或饮酒量,至20岁左右已形成定期饮酒习惯,其间也有发生急性酒精中毒的表现。至30岁左右,时常有因酗酒而呈慢性酒精中毒的迹象,医院结下“不解之缘”。出现精神异常后,则又和精神病院“交往密切”。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酒量大则发生酒精中毒的机会少,其实不然。据研究得知,遗传因素可决定肝脏内乙醛脱氢酶(ALDH)的多少。当体内的ALDH量缺乏时,酒精转化为乙醛后就不能进一步代谢成水和二氧化碳,体内乙醛增多,出现脸部发红、头痛、眩晕、恶心或呕吐,可反馈性地抑制继续饮酒,能减少酒精中毒的机会。而饮酒海量的人,体内ALDH含量高,饮了较多酒后仍不会出现醉酒反应,往往导致摄入更多酒精,继而发生酒精中毒。所以,酒量大是祸不是福。

据我们的调查,上海地区健康人群中的50%缺乏ALDH,有67%的人在饮酒后出现脸部发红;而酒精中毒者中,只有13.4%的人缺乏ALDH,仅有23.7%的人出现脸部发红。

挣脱酒神的拥抱

酒精中毒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戒酒。当然,可以在家中戒酒,但由于环境的种种影响,效果不佳,所以还是以住院为好,使患者与社会隔离一阶段(3~6个月)。在住院期间,使之逐步停止饮酒,并逐步适应停酒后的不适感,再加上一系列的营养支持,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身体健康。对于伴有各种躯体疾病的患者,应作详细的体格检查,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同时再给予一些如安定(地西泮)类的精神药物,以消除焦虑紧张、促进睡眠、防止抽搐等症状。国外也有使用戒酒硫,患者服用后,可使酒的氧化过程停滞在乙醛阶段,使体内乙醛蓄积,就会产生一种“濒死”体验,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眩晕等“乙醛化反应”,产生对酒的厌恶反射。国内尚未开展此项治疗。此外,组织戒酒的互助团体,开展互教互助活动以相互督促戒酒,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形式。

需要强调的是,我国还有很多不良的饮酒习惯和饮酒行为亟需改变。譬如在宴会上互相比酒量,用“一口闷、感情深”“一杯干、继续干”之类的劝酒辞逼迫对方大量饮酒,结果是你一杯、我一杯,无节制地大量饮酒,其长远不良后果可想而知。又如,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劝其饮酒,无意中滋长了不良的饮酒习惯。我们呼吁,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宜饮酒,并建议应将此警句醒目地印在每瓶酒的商标纸上。我们在重视酒精中毒的危害时,还要着手开展预防工作,对已发生酒精中毒的患者要及时治疗,让他们尽快从凶恶的酒神怀抱中挣脱出来。标本兼治,方能取得成效。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china365.com/xgyy/951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