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仅仅是老年人,很多的年轻人也出现了偶尔或长期失眠的情况。有些人甚至开始服用治疗失眠的药物,即通常所说的“安眠药”。
虽然安眠药早已“入户千万家”,但多数人对此类药并不是十分了解,并且认为只要是安眠药就可以治疗失眠。这种认知是有误的。
今天,就带大家认识一下“安眠药”。
安眠药的种类
目前临床使用安眠药物主要分为安定类和非安定类
安定类中根据半衰期长短又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种
01
(1)短效(半衰期<10小时),主要有咪达唑仑、三唑仑;
(2)中效(10~20小时),主要有阿普唑仑和艾司唑仑
(3)长效(20~50小时),主要有地西泮(安定)、氯硝西泮(氯硝安定)、氟西泮等。
非安定类目前上市的有唑吡坦、扎来普隆和佐匹克隆。
02
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般可依据睡眠状态选择用药
(1)入睡困难—首选艾司唑仑、扎来普隆。 为改善起始睡眠(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质量(夜间觉醒或早间觉醒过早—唑吡坦、艾司佐匹克隆。
(2)焦虑型、夜间醒来次数较多或早醒者—氟西泮、三唑仑。
(3)睡眠时间短,且夜间易醒早醒—夸西泮。(4)精神紧张、情绪恐惧或肌肉疼痛所致失眠—氯美扎酮;(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平衡障碍及精神神经失调所致失眠—谷维素。(6)老年失眠—10%水合氯醛,起效快。(7)偶发失眠—唑吡坦。
什么是安眠药的按需服用?
一些长期使用安眠药物治疗的症状比较稳定的患者,医生在医嘱时有时会写“按需服用”,那么怎样把握这个“按需服用”呢。
具体方法
①预期今晚入睡困难时:于上床睡眠前5-10分钟服用;
②上床后30分钟仍不能入睡时服用;
③夜间醒来无法再次入睡,且距预期起床时间大于5h,可以服用(仅适合使用短半衰期药物);
④根据白天活动的需求,比如第二天有重要的工作或事务时,于睡前5-10分钟服用。
安眠药有何副作用?
安眠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为耐受性、依赖性、宿醉作用等,老年患者应用时尤须注意药物的肌松作用和跌倒风险,同时应注意一些药物的禁忌症。
如氯硝西泮禁用于青光眼和肝肾功能不全者;
艾司唑仑禁用于重症肌无力和心脏传导功能异常的患者。
抑郁患者避免使用三唑仑和氟西泮,前者可加重抑郁,后者可使抑郁慢性化,可选择中长效的氯硝西泮、阿普唑仑或艾司唑仑。
安眠药的减量和停药要讲究哪些策略?
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可逐渐停药。安眠药物突然停止服用时也会产生副作用,也叫撤药反应,包括失眠反跳和戒断综合征。
失眠反跳表现为服用短效的安眠药物,停止服用后睡眠反而比服药前还差;
戒断综合征主要是持续使用安定类药物(特别是短效药物)在停药后1-3天内,表现焦虑、震颤、恶心或呕吐、心慌、头痛等症状。
因此安眠药的减量与停药要讲究策略。目前处理反跳性失眠主要是恢复给药,待好转后再逐渐减少药量至停药。处理戒断症状常采用长效药物替代,再逐渐减量。减量应逐步进行,有时需要数周至数月。
比如原先每晚服1粒药物,那么1周总共要服7粒药物,假设我们的减量是1周总的服药量减少到6粒,比原先减少1粒,那么等于每天减少1/7粒,通常我们患者个人是很难在家准确的把药片处理成相应的6/7片这样的剂量,因此我医院的药剂师。
温馨提示
持续失眠患者,医院就诊。根据医师和药剂师的专业意见进行治疗。切勿自行服药。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