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2日晚19时左右,翁源县新江镇发生一起7名外地民工误食大茶药(俗称断肠草)自泡药酒中毒事件。当天中午该批外地民工自行在野外采摘植物后用白酒浸泡,晚上饮用后出现程度不同的不适症状,其中,2人当场死亡,1人在送医途中抢救无效死亡,其余4医院抢救,截至6月3日下午19时,抢救工作仍在进行中。
一、怎样认清大茶药(断肠草)?
大茶叶、大茶药、断肠草、胡蔓藤、野葛、钩吻,它们是同一种中药钩吻又名大茶叶、大茶药、断肠草、胡蔓藤、野葛、毒根等,植物基原为马钱科(Loganiaceae)胡蔓藤属植物胡蔓藤GelsemiumelegansBenth.,其味辛、苦,性温,有大毒,是世界闻名的剧毒植物,具有祛风攻毒、散结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疥癞、湿疹、瘰疬、痈肿、疔疮、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神经痛等疾病。
断肠草(钩吻)在华南地区分布广泛,广东省几乎每年都有因误食钩吻而发生中毒或死亡的报道。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下这个既有毒又有良好药用价值,叫人又爱又恨的断肠草(钩吻)。
图1、断肠草(钩吻)原植物图
1、断肠草(钩吻)根
呈圆柱形,常弯曲扭转状。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具细纵纹,弯曲处皮部呈半环状断裂而露出木部,木部表面具明显的纵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浅黄棕色,木部黄色或浅棕黄色,可见放射状纹理及众多的细孔。
图2、断肠草(钩吻)根
2、断肠草(钩吻)老茎
老茎外皮为软木栓皮,浅黄色至黄棕色,具纵向瘤状突起和深纵沟。不易折断,断面不整齐,断面皮部黄棕色,木部黄色至浅棕黄色,具放射状纹理,密布孔眼。
图3、断肠草(钩吻)老茎
3、断肠草(钩吻)嫩茎
外皮表面较光滑,灰绿色、灰黄色至灰棕色,具细纵纹及纵向椭圆形突起的点状皮孔。节处稍膨大。质坚硬,易折断,其皮处可见白色毛发状纤维。断面皮部黄棕色,木部黄色至浅棕黄色,有的髓部干缩呈中空状。
图4、断肠草(钩吻)嫩茎
二、哪些植物与断肠草(钩吻)相似?
因为断肠草(钩吻)的花期与金银花、山银花相近,钩吻的植株和金银花、山银花也容易混淆,大家容易误将断肠草(钩吻当成金银花、山银花采摘回家,熬制消暑饮料饮用,从而导致中毒。
另外,断肠草(钩吻为藤本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与五指毛桃(桑科植物粗叶榕FicushirtaVahl)的植株或者根缠绕,如果不把两者区别开,误服也容易引起中毒。
图5、断肠草(钩吻)
图6、金银花
图7、山银花
图8、五指毛桃根
特别提醒:
市民应尽量避免自行采食野菜,或采摘野外植物来自制药酒等,谨防误采误食引起中毒,特别是一些有毒植物,比如说大茶药的形状与一些常用煲汤、泡酒的药材十分相似,必须认真鉴别并剔除。一旦误食有毒植物,一般会在短时间内出现烧心、头痛、恶心呕吐、口吐白沫、腹痛不止等中毒症状,医院救治。
参考资料:
[1]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广东省中药材标准(一册)[M].广东:广东科技科技出版社,:
图片出处:以上图片均来自作者拍摄,样品均经广州市药检所侯惠婵主任中药师鉴定,确认基原准确。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广州中医院冯时茵
审稿:广东省药学会广州中医院唐洪梅
编辑:广东省药学会中医院增城院区刘春霞
以上为“岭南药学”原创文章,转载需授权,并注明来源和作者及审稿人。
冯时茵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