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杀技急性前壁心肌梗死vs应激性心肌

上一篇文章《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识别应激性心肌病的秒杀技巧》中,我们提到两种疾病的临床资料鉴别要点,激起了大家的讨论热潮。当心电图ST段抬高程度II导联高于III导联时,为什么就要怀疑应激性心肌病,而不考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呢?今天我们再通过一个真实病例,具体阐明产生这种心电现象的机制,让您不单掌握秒杀技巧也懂得其中原理,授人以鱼也授人以渔。

病史资料

57岁,女性,有酒精戒断症状,不久进展为谵妄状态,就诊后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

心电图可见广泛导联ST段抬高,II导联ST段抬高程度高于III导联(图1);心肌酶升高;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射血分数20%,伴典型心尖球囊样改变(图2);冠脉造影检查未见明显狭窄(图3)。

图1

图2

图3

该患者左心室的心尖部球囊样改变,这种节段性运动异常与冠脉造影的分布及狭窄程度不匹配,考虑为典型的应激性心肌病,而非急性心肌梗死。后按照应激性心肌病治疗,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均恢复正常,这种可逆性改变更进一步证实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

心电现象机制

从以上病例,依然可以看出应激性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特别是我们强调的ST段抬高程度II导联高于III导联。那么,这种心电图改变的机制是什么呢?

首先,回顾一下力的合成原理:

向量是心肌细胞除极的电动力,向量不仅有方向,还有大小。综合向量是将多个向量按照物理学力的原理进行叠加,即平行四边形法则,对角线为两个力合成后的合力(图4)。

图4力的合成原理

其次,复习一下额面六轴系统:

额面六轴系统中,根据向量在导联轴投影的原理,如果向量投影在导联的正侧(与导联夹角小于90°),则向量为正,夹角越小,则向量越大;如果投影在导联的负侧(与导联夹角大于90°),则向量为负(图5)。

图5额面六轴系统

接下来,需了解前降支不同闭塞部位所导致心电图改变的机制。

阐述此问题前要假设一个大前提:前降支足够长,包绕心尖部。

第一类,若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根据受累心肌的部位,前壁心肌梗死ST向量为黄色箭头,下壁心肌梗死ST向量为蓝色箭头,而前壁质量大于下壁,故前壁心肌梗死ST向量(黄色箭头)大于下壁心肌梗死ST向量(蓝色箭头)。那么,由力的合成原理可知ST段综合向量为红色箭头,其指向上方,投影在下壁导联的负侧(即背离下壁导联),因此,我们看到心电图的下壁导联ST段压低(图6、图7)。

图6对应额面向量示意图

图7缺血心电图

第二类,若前降支中段闭塞,则ST段综合向量指向前上方,心电图依然为下壁导联ST段压低(图8、图9)。

图8对应额面向量示意图

图9前降支中段闭塞,前壁缺血心电图

第三类,若前降支远段闭塞,则左心室心尖部受累,ST段综合向量指向心尖部,这时前壁及下壁导联ST段抬高,且由于ST段综合向量与II导联夹角更小,投影的向量更大,故ST段抬高程度II导联大于III导联(图10、图11)。

图10对应额面向量示意图

图11缺血心电图

第三类ST段向量的产生机制,也是应激性心肌病的受累范围。典型的应激性心肌病是左心室心尖部受累,ST段综合向量指向II导联,即STIISTIII。

讲到这里,您可能会问,既然前降支闭塞和应激性心肌病ST段产生机制相同,那么二者是否无法鉴别?对此问题,在讲机制的初始我们即假设"前降支足够长,包绕心尖部,且一定发生远段闭塞",但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非常低。当然,万一出现这种情况,即使心电图无法鉴别,也可以根据另外3个鉴别要点秒杀两种疾病,可参阅"从“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识别应激性心肌病的秒杀技巧"一文。

目前,应激性心肌病越来越受到全球学者的高度重视,我们在这里着重强调早期识别应激性心肌病,不仅仅限于诊断,更提醒大家早期诊断应激性心肌病的后续并发症问题,如左室流出道梗阻、背后真正的病因-嗜铬细胞瘤等等。同时,在未开医院,避免溶栓,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希望此文能够帮助大家,在急诊室提高对应激性心肌病的诊断成功率。

作者简介▼▼▼▼▼▼▼▼▼▼▼▼▼▼▼▼▼▼▼▼▼▼▼▼▼▼▼▼▼▼▼▼▼▼▼▼▼▼▼▼▼▼▼▼▼▼▼

王蕾,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毕业课题研究方向为老年危重症,通过北京市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规范化培训,一直从事于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高脂血症等多种疾病。年创办航天科工集团二院首届青年创新工作室,研究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问题。参与首发基金课题一项,已发表核心期刊及SCI文章10篇。

赵运涛,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现任职于医院心内科。现任中国心电学会无创心脏电生理专业委员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心电图杂志(电子版)》常务编委。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8篇,分别发表于《AnnalsofInternalMedicine》,《BMJ》(casereview)及《circulation》(casesandtraces)等国际著名杂志。《AnnalsofInternalMedicine》、《Heart》及《PlosOne》审稿人。

▲▲▲▲▲▲▲▲▲▲▲▲▲▲▲▲▲▲▲▲▲▲▲▲▲▲▲▲▲▲▲▲▲▲▲▲▲▲▲▲▲▲▲▲▲▲▲▲▲▲▲▲▲▲▲▲▲▲▲▲▲▲▲

参考文献

1.KatoK,KitaharaH,FujimotoY,etal.PrevalenceandClinicalFeaturesofFocalTakotsuboCardiomyopathy.CircJ;80(8):-9.

2.KosugeM,KimuraK.ClinicalimplicationsofelectrocardiogramsforpatientswithanteriorwallST-segmentelevation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intheinterventionalera.CircJ;76(1):32-40.

3.ZorziA,BaritussioA,ElMaghawryM,etal.DifferentialdiagnosisatadmissionbetweenTakotsubocardiomyopathyandacuteapical-anteriormyocardialinfarctioninpostmenopausalwomen.EurHeartJAcuteCardiovascCare;5(4):-.

4.LooiJL,WongCW,LeeM,KhanA,WebsterM,KerrAJ.UsefulnessofECGtodifferentiateTakotsubocardiomyopathyfromacutecoronarysyndrome.IntJCardiol;:-40.

5.MugnaiG,PasqualinG,BenfariG,etal.AcuteelectrocardiographicdifferencesbetweenTakotsubocardiomyopathyandanterior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JElectrocardiol;48:79-85.

6.PellicciaF,GrecoC,VitaleC,RosanoG,GaudioC,KaskiJC.TakotsuboSyndrome(StressCardiomyopathy):AnIntriguingClinicalConditioninSearchofitsIdentity.AmJMed;(8):-.

7.RosenbloomAJ.MassiveST-segmentelevationwithoutmyocardialinjuryinapatientwithfulminanthepaticfailureandcerebraledema.Chest1;(3):-2.

8.BybeeKA,PrasadA.Stress-relatedcardiomyopathysyndromes.Circulation;(4):-.

9.ScantleburyDC,PrasadA.DiagnosisofTakotsuboCardiomyopathy.CirculationJournal;78(9):-39.

10.KosugeM,KimuraK.Electrocardiographicfindingsoftakotsubocardiomyopathyas







































怎么治白殿风
头上白癜风怎么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kchina365.com/xgyy/119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