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首“红伞伞,白杆杆,吃了全家躺板板…”的神曲引起了广大网民对野生菌中毒的 患者杜某及其亲朋就是误食毒蘑菇,医院抢救。据悉,杜某一行9人在某乡镇集市上购买野生杂菌后边聚餐边饮酒。其中,饮酒的6人中毒入院症状重且伴肾功能损伤,未饮酒3人虽中毒但症状轻。杜某一行的“惨痛遭遇”也提醒菌子爱好者们,并不是只有颜色鲜艳的“红伞伞”有毒,样貌普通不鲜艳也可能是剧毒蘑菇;食用时尽量品种单一避免杂菌中毒;吃菌子不饮酒以免加速毒素吸收。 不管专家们如何苦口婆心提醒吃货们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也依然抵挡不住云贵人民对“菌子”的痴迷。那么,如何能享受舌尖上的美味又可“拒毒”。
一、告别错误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毒蘑菇的民间鉴定方法一般都不靠谱!不能仅凭经验或传统的错误方法去辨别蘑菇的毒性。以下是错误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毫无科学依据。
1.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错!从色彩判断蘑菇是否有毒是无科学依据的。部分色彩不艳、长相不好看的也有毒,如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就为剧毒蘑菇;而鸡油菌和一些颜色鲜艳的红菇种类却很美味可食。
2.长在潮湿处、家畜粪便上等地方的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错!大部分蘑菇生长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的有毒,有的可食。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生长在粪便上,如盔孢伞和花褶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树中。
3.蘑菇与银器、生姜、大蒜、生葱等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
错!因为蘑菇毒素与银器、生姜、大蒜等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不会产生颜色变化。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错!如松乳菇、红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却是美味的食用菌。一些可食用的牛肝菌断面会变成蓝色,也是可食的。
5.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错!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
二、食用野生蘑菇三原则八注意
1.食用野生蘑菇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没有吃过的不要吃;
②不认识的不要吃;
③没有把握的不要吃。
2.食用野生蘑菇的八个注意事项:
①不要随意采摘、买卖、进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
②不吃过小的野生蘑菇,因为过于幼小特征不明显,无法识别。
③不采食“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因为很可能它是致命的鹅膏。
④炒熟煮透后再吃,不要用急火快炒,应翻炒时间长点,使其更好地受热均匀,一些微毒的毒素会在高温作用下分解,最大程度上降低中毒几率,但是剧毒的种类烹饪不会使毒素分解。
⑤每餐最好只食用一种野生菌,避免杂菌中毒的可能。
⑥不要吃太多。有些野生蘑菇一次吃太多,即便不中毒也会出现全身无力、头昏等轻度不适等现象。
⑦食菌不喝酒,喝酒不吃菌。食菌不宜喝酒,饮酒能促进或加速毒素吸收,加重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⑧不给小孩老人吃。老人和小孩抗毒能力弱,发病致死率较高。
三、野生毒蘑菇中毒如何自救?
野生毒蘑菇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解毒治疗方法,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催吐或导泻: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筷子、汤勺等)压迫舌根部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减轻中毒程度。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脱水导致休克。腹泻较轻微的可少量服用泻剂,加快毒素排除。
2.立即就医:中医院救治或拨打急救电话。医院不具备救治野生菌中毒的医疗条件,医院要立即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尽快将病人转到具备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3.保留毒蘑菇样本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最好将食用的蘑菇拍照并携带进食的剩余蘑菇样品,以便专业人员鉴定蘑菇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四、黔西南州内常见毒蘑菇
为了深入研究蘑菇毒性以及解毒方法,专家们深入山林调研采样,下图是黔西南州内常见且数量较多的毒蘑菇。
如果不慎“中招”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3!
就诊 磊值班总编:曾正波往期推荐
?顾先林到市应急指挥中心调研督导时强调抓实抓细防汛减灾工作全力打好安全度汛硬仗
?兴义又双叒叕上央视啦!央视财经频道《消费主张》24分钟专题报道兴义美食
?找工作的速看!兴义这些地方招人了
法律顾问:贵州权衡律师事务所张仕疆律师兴义市融媒体中心微博:兴义市融媒体中心 凡“兴义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