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君臣佐使”配药思路、结合“望闻问切”身体诊断的中医用药,一直难以像西医用药那样有精确的标准化,因而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的说法。
为探索中医用药剂量的科学性理论依据,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林志芬教授,带领中外科学家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从化学品角度重新审视了中西药用药的差别。
他们认为:与西药的高剂量化合物的单一作用不同,中药的用药本质上是低浓度化学品的混合作用,从而提出:可依据环境化学品领域的“毒物兴奋效应(Hormesis)”理论,确证中医用药的科学性。相关研究论文已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药理学与治疗》(PharmacologyandTherapeutics)。
业内专家认为,这一新颖思路,对于中医用药剂量存在的一些模糊和经验性问题,做出了定量清晰的科学分析,使中医用药可以跟西药一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这对未来我国中医用药的标准化、中药的现代化都能起到推动作用。
据林志芬介绍,西方传统毒理药理观点认为,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加,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抑制作用越大,化合物的“剂量-效应”曲线呈现经典的S型曲线。西药是高剂量的单一化合物,因此西医用药主要是依据S型曲线,科学地确定药物剂量。
“毒物兴奋效应”理论是近年来深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