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一名小男孩误饮了一瓶预调鸡尾酒,结果轻医院。小小一瓶饮料有时候对小孩子的影响还挺大,家长们买饮料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近日,太原市民李先生带孙子乐乐去超市买菜,乐乐说口渴要喝饮料,李先生让乐乐自己去选。不一会儿,乐乐选好两瓶饮料,一瓶是预调鸡尾酒,另一瓶是椰子汁,李先生没细看就买了。乐乐回家后把预调鸡尾酒和椰子汁喝完了,结果到了晚上,乐乐突然出现呕吐、脸红等症状,随后躺在沙发上。这可吓坏了李先生夫妇,他们赶紧把乐乐送到社区医务室,医生诊断为“轻度酒精中毒”。经过吸氧、输液,乐乐才醒过来。
采访发现,除了色彩缤纷的“预调鸡尾酒”,市场上还有一种号称“低酒精”或“零酒精”的饮料,让人时不时“中招”。近日,怀孕8个多月的杨女士在商场超市买饮料喝。在询问了销售人员后,她购买了一瓶进口的梨味饮料,然而喝过后有种怪怪的感觉。“几乎没有饮料的甜味,喝完后有点微微的兴奋。”因为是孕妇,杨女士不放心,又询问了商家,商家表示“不是酒,是一种发酵饮料”,否认其中有酒精含量。杨女士后来仔细看饮料瓶,发现注有“ALC1%”的提示,才知道其酒精含量为1%。
8月18日,记者在我市不少便利店走访发现,预调鸡尾酒等产品和饮料摆放在一起,并且包装非常相似。据了解,预调鸡尾酒是含果汁的酒精混合物,属于酒类产品,酒精含量超过3%,高于国家标准规定的低醇啤酒酒精含量,但市场上销售的部分产品没有在醒目位置标示,外包装上有关“酒”“酒精度”的字样很小,而“果汁含量”等字样却比较明显。如果消费者不仔细辨认,特别是未成年消费者,很容易把这些酒类产品当成普通饮料购买饮用。
有关法律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经营者应当在显著位置设置不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的标识。预调鸡尾酒生产厂家应在包装醒目位置对商品的属性进行标示,避免误导消费者。《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应当清楚、明显,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事项应当显著标注,容易辨识。另外,按照相关要求,生产者应在食品标签的醒目位置,清晰地标示反映食品真实属性的专用名称。针对这一现象,消协部门提醒,家长或监护人及未成年消费者应该正确选择饮料类产品,不要误买酒类产品。销售者应依法销售酒类产品。业内人士呼吁,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类饮料酒类行业应加强自律,严格执行有关国家规定和标准,有关监管部门要不断完善类饮料酒类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加强监督和管理。
来源:山西圈
编辑
老西,审核
小西
治疗白癜风得花多少钱北京白癜风皮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