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感情深一口闷”。在中国的饭局上,总免不了要喝上点酒。不过对于酒量不好的人来说,酒一喝多了,就头昏目眩,尤其是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头疼的要命,特别受罪。
所以,他们就在想如果能有喝酒不醉的方法就好了。
需求有了,商机自然就来了,于是市场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解酒药,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一瓶不等。
这些解酒药真的有用吗?
在谈论解酒药是否有用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酒精进入人体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酒精,也就是乙醇,在进入人体后会分别在胃和小肠被吸收,最终靠肝脏完成“解酒”的工作。
乙醇先是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酸,最终分解成对人体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从现代医学上,“解酒药”有两种发挥作用的途径:
1.增加解酒酶的分泌
解酒酶就是上文中提到的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如果能增加解酒酶的分泌,就可以加快“解酒”的代谢过程,达到醒酒的目的。
遗憾的是,这两种酶的多少是先天决定的,暂时还没有发现方法能后天增加它们的分泌。
2.找到替代物质,替代酒精去结合神经受体
人之所以会醉酒,是因为酒精抑制了脑功能的作用。
酒精通过作用脑内神经受体,影响脑内信息传递,让人反应迟钝、失去控制。
如果一种物质能抢先占领所有神经受体,或者具有比酒精更强的受体结合能力,把已经结合的酒精给解离下来,那么这种物质就能解除酒精对大脑的控制。从另一角度,达到解酒的目的
可惜,目前还没有找到可以当做解酒药的这种物质。
也就是说,从两种角度来看,市面上所有的解酒药都没有”解酒”功效。
那市面上的解酒药的作用是什么?
事实上,市面上大多数解酒药起到的仅仅是安慰剂的作用。只有少部分解酒药可以缓解酒后的不适感(头痛眩晕、呕吐之类的症状)。
市面上的解酒药多以中药成分为主,如葛根、郁金、葛花、陈皮等,这类解酒药多数属于保健品,国家食药总局也明确表明它们不能替代药物。
至于很多解酒药宣称的保肝或护肝作用,就更不靠谱了。
解酒药不但不能解除酒精对肝脏和肠胃等器官的伤害,反而可能会加重对肝脏的损害。
因为我们服用的大多数药物都是通过肝脏和肾脏来代谢的,解酒药也不例外,服用解酒药本身就是在给肝脏添乱。
到底怎么喝酒不难受?
虽然事后不能解酒,但的确有一些预防措施可以让酒精在血液里消除的速度快一点。
比如提前进食。
当胃里有食物时,可以延迟胃排空,并且减慢酒精吸收速度;同时,胃中食物的存在似乎提高了乙醇代谢的速度,有部分酒精会“凭空消失”。
对于这种“凭空消失”,一种解释是食物增加了肝脏整体的血流量和代谢水平,从而使得部分酒精还没有真正进入血液循环就被分解了。
另外,像甲状腺功能亢进、发烧等高代谢状态也可以加快酒精从血液中消除的速度。然而,这类“解酒药”的代价似乎是有点大。
综上所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有效实用的解酒药。
市面上所有标榜为解酒药的东西,无一例外都是在忽悠消费者。
一点知识:酒精中毒
一点挑战:
(多选)1.平时一喝酒就脸红的人,其实就是身体里缺少“解酒酶”,解酒酶主要包括(AC)。
A.乙醇脱氢酶
B.乙醚脱氢酶
C.乙醛脱氢酶
2.解酒药吃多了,不但不能保肝护肝,反而会损害肝脏。(√)
3.朋友从日本给我带回来那边最火的解酒药,服下后,喝再多酒都不会醉。(×)
4.喝酒前先吃点东西,真的可以让你减缓醉酒的速度。(√)
5.所有的解酒药,都只是一种安慰剂作用。(×)
一点学习,打造你的专属知识库!